2025年01月10日
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關於發展智慧農業的決策部署,進一步推動《農業農村部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》,農業農村部製定了《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(2024—2028年)》。
一、總體要求
基本思路。聚焦智慧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,瞄準農業農村生產管理面臨的難點問題,組織實施智慧農業3大行動,透過政策拉動、典型帶動、技術驅動、服務推動,形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工作成果,加速推動智慧農業全面發展,有力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。
工作佈局。在公共服務能力建構上,加速打造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、農業農村用地「一張圖」和基礎模型演算法等公共服務產品;在產業佈局上,著力推動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,培育一批智慧農場、智慧牧場、智慧漁場,推進全產業鏈數位化改造;在示範帶動上,支持浙江先行先試,探索推廣「伏羲農場」等未來應用情境。
行動目標。依照「一年打基礎、三年見成效、五年上台階」的工作安排,分階段推進。 2024年,全面啟動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、智慧農業重點領域應用拓展、智慧農業示範帶動3大行動8項重點任務。至2026年底,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初步形成,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智慧農(牧、漁)場技術模式,農業生產資訊化率達30%以上。 2028年底,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,資訊科技助力糧油作物及重要農產品節本增產增效的作用全面顯現,先行先試地區農業全產業鏈數位化改造基本實現,全局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的機制路徑基本成熟,農業生產資訊化率達32%以上。
二、重點任務
(一)實施智慧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
1.打造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。完善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架構設計,統籌謀劃存量資源和增量項目,加快推進算力、存儲、安全、網絡條件提升和災備體系建設,構建統一的數據資源池和數據採集、匯聚治理、分析決策等系統,打造農業農村資料管理服務中樞。制定完善農業農村資料分類分級規範、資料資源目錄及共享制度,應用「全農碼」對農業資源、主體、產品資料統一賦碼,深入推進資料資源匯聚治理與共享交換。升級優化「農事直通」行動端窗口,豐富拓展為農服務數位化應用。建構農業農村大數據協同創新體系,制定促進數據平台上下協同的標準規範,推廣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基座等軟體工具。 2025年,相關資料管理制度、標準規範基本建立,到2028年底,功能完備、上下協同、務實管用的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基本建成。
2.共建農業農村用地「一張圖」。統籌用好農業農村地理資訊公共服務平台等現有條件,開發滿足農業農村管理應用需求的農業農村數位底圖,完善地圖製作、發布、服務等功能,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提供基礎能力支撐。央地合作、部門協作推動各類涉農資料上圖入庫,建設耕地、永久基本農地、高標準農地、承包地、宅基地、耕地種植用途、養殖坑塘用地等專題圖層,為每塊地建立數位檔案。鼓勵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及各類主體依托用地「一張圖」,開發耕地種植用途管控、防災減災、生產託管、農機精準作業等各類應用。
3.發展智慧農業基礎模型。建構農業基礎模型與演算法開放平台,建立農業智慧模型演算法軟體開源社群,為各類農業模型開發提供高效敏捷的開發工具與基礎模型庫。開發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作物生長、動物行為和體徵識別、生產管理決策、設施環境多因素聯動調控等基礎模型算法,以及智能育種、飼料配方、農場管理等通用軟體工具或SaaS軟體服務,為各類智慧農業應用提供技術底座。加速推動人工智慧大模型在農業農村科學研究、生產經營、管理服務等重點領域應用。 2026年底,農業基礎模型與演算法開放平台和基礎模型庫基本建成,到2028年底,開發推廣基礎模型演算法和通用軟體工具或SaaS軟體服務20個以上。
(二)實施智慧農業重點領域應用拓展行動
4.賦能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。組織國家智慧農業創新中心、優勢科學研究單位和科技領導者,聚焦全國重點區域重點品種,整合推廣一批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數位化種植技術方案。鼓勵地方因地制宜推動水肥一體化智慧管控設施、資訊化監管設備等數位農地建設,探索完善建設標準,優化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級耕地品質監測網。加速推進農機裝備的數位化升級,引導配備北斗輔助駕駛等系統設備終端,提升精準作業水準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整區域推進田間氣象、作物長勢、土壤墒情、病蟲害等監測預警網絡建設,形成覆蓋全域的一體化監測系統。鼓勵有條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拓展智慧農業服務,為小農戶等經營主體提供貫穿全生產週期的農事指導、市場資訊、防災減災等各類資訊服務。力爭2028年底,主要糧油作物的數位化種植技術方案基本成熟。
5.培育一批智慧農(牧、漁)場。指導各地根據種養殖品種和生產條件的實際需求,整合應用適宜的資訊科技裝備,因地制宜建設多樣化的智慧農(牧、漁)場。智慧農場,重點應用環境監測調控、水肥藥精準管理、智慧植保、無人巡檢運輸、智慧農機等技術設備。智慧牧場,重點應用個體徵象監測管理、環境精準調控、自動巡檢消殺、疾病智能診斷、精準配方飼餵、自動採集清污、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技術設備。智慧漁場,重點應用環境與水質監測、自動增氧、智慧巡檢、智慧投飼、個人行為觀測、魚病智能診斷、分級計數等技術設備。實施農(牧、漁)場智慧賦能計畫,匯聚各級農業農村部門、市場主體等多方資源力量,為有意願有條件的農民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農業企業等主體,提供智慧農業通用軟體工具、資訊科技培訓、農業技術線上服務、市場資訊等服務。
6.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數位化改造。鼓勵各地打造一批產業鏈數位化改造標竿,充分發揮產業組織、「鏈主」企業、龍頭企業等作用,帶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位化改造,提高全產業鏈協作協同效率。深入實施「互聯網+」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,推動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智慧化升級改造,加強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資訊化建設,打造面向市場、數據驅動、高效協同的智慧供應鏈,推動產銷順暢銜接、優質優價。建置一批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分析應用中心,加強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資訊監測,引導產業有序發展。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智慧監管,建構國家綜合監管平台,指導有條件的生產主體建立資訊化品質安全管控系統,推廣應用電子承諾達標合格證,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追溯保品牌試點。
(三)實施智慧農業示範帶動行動
7.推進智慧農業先行先試。支持浙江建設智慧農業引領區,綜合應用技術創新、人才引進、財稅支持、金融服務等政策措施,探索設立智慧農業專款,推動形成部省聯動推進智慧農業建設的機制路徑。支持智慧農業公共服務產品優先在浙江落地應用,推動「浙農碼」與「全農碼」有機銜接,率先實現部會資料互聯互通和業務協作協同。持續推動浙江「鄉村大腦」迭代升級,建設種植業、畜牧業、漁業「農業產業大腦」,開發推廣「浙農」系列應用,建設一批不同技術模式的智慧農(牧、漁)場。 2028年底,浙江農業產業大腦基本建成,培育1000家以上數位農業工廠、100家未來農場,形成一批標準規範,研發推廣一批成熟適用的智慧農業軟硬體產品。
8.探索智慧農業未來方向。支持科學研究院校持續推動智慧農業技術模式迭代創新,加強智慧農業尖端技術研發與系統整合,引領智慧農業未來發展方向。支持中科院持續探索總結「伏羲農場」模式。持續優化土壤養分反演、作物模擬預測、氣象精準分析等模型,開展耕地網格化、數位化管理,推動農業生產過程的數位化模擬、推演,形成最優種植方案。持續推進智慧農機創新,在規模化應用情境下實現精準整地、精準播種、變數施藥、變數施肥、變數灌溉、收穫減損、運輸減損、倉存減損、秸稈合理利用等精準作業。培育一批智慧農業領域科技領導者,集聚創新資源,加速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研發、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。
三、組織保障
(一)強化組織領導。建立智慧農業工作推進機制,成立工作專班,明確責任分工,制定年度任務清單,紮實有序推進各項任務落地實施。各省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製定具體措施,明確主體責任,強化政策配套與工作力量保障,確保任務目標如期實現。加強行動計畫監測調度,對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追蹤調度和分析總結,及時發現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。完善智慧農業專家諮詢委員會,研究智慧農業發展趨勢、重大議題,提出政策建議。
(二)加大政策扶持。用好高標準農地建設、智慧農業建設、設施農業建設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、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等已有項目與政策,形成支持智慧農業發展的政策合力。統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、重大資訊平台升級改造、重大科技專案等資金管道,支持智慧農業能力條件建置,加速關鍵技術研發創新。加強智慧農業公共服務應用的宣傳訓練。鼓勵各地探索智慧農業專項補貼等新政策,健全技術、服務、金融等多元政策支援體系。
(三)加強總結交流。及時總結工作進度和成效,推廣典型經驗和模式,編髮智慧農業優秀案例集。建立智慧農業主推技術目錄與資訊發布製度,遴選發布智慧農業新技術新裝備,促進技術供給與需求的有效連結。召開智慧農業建設現場推進會,推動各地互學互鑑,以點帶面整體提升。善用農業農村部官網、新媒體、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線上線下平台,充分展示智慧農業行動計畫建設成果。加強智慧農業領域技術、人才、標準、經驗等方面國際交流合作。
相關新聞:大力推動智慧農業發展賦能農業現代化建設-農業農村部市場與資訊化司負責人解讀《農業農村部關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》、 《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畫(2024—2028年)》
附件:農市發〔2024〕4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