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水生態環境品質監測及評估方案
該方案依托《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(2020—2035 年)》中提出“地表水監測要逐步實現水質監測向水生態監測的系統轉變,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水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評估體系” 。常規的理化監測指標(如COD、氨氮、重金屬等)難以準確反映複雜的水環境健康變化趨勢,無法滿足日益提高的水環境管理評估需求。水生態監測從生物角度出發,透過水生生物(如藻類、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等)群落結構、功能和生理生化指標來表徵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和完整性,是一項綜合性監測,具有綜合性和快速性的特點,具有更靈敏、直覺、客觀、準確等特點,有助於水環境管理目標從「污染防治」轉變為「水生態系統保護」的。
透過水文監測、理化監測及生物監測手段對流域水生態系進行評估,基於水環境自動監測、eDNA監測、水生生物監測,以水生態監測監管為核心,運用現代感測技術、水生態監測技術、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、電腦應用技術、水動力水質耦合模型及相關專業分析軟體及通訊網絡,開發面向管理與決策層的可視化動態資訊系統,初步建成多維度多尺度水生態健康綜合評估能力。包括以下三大面向:
生境調查
棲地調查注意包括:水文要素(水位、流量、含沙量、土壤含量、下滲等),氣候特徵(降水、蒸發、氣溫、濕度、風等),流域自然地理(地形、地質、水系、分水線、土壤、植被等),河道狀況(河寬、水深、彎道、建築物等),人類活動(水利、水土保持措施、土地利用、工農業用水等)以及水旱災情,社會經濟狀況等方面。
理化監測
建造水質自動監測站,依照GB 3838 中常規監測項目及對河川水環境品質有指示意義的其他特徵指標。
生物監測
監測水生生物eDNA、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、浮游動物、浮游植物、著生藻類、大型水生植物。
● 水生態監測資料收集生境調查、理化監測、生物監測等大量科學資料;
● 水生態監測能更科學客觀地反映觀測水域的水生態、水質和水文狀況;
● 水生態監測資訊資料庫可與基因基礎資料庫完美耦合;
● 水生態相關模型分析並展示。
● 固定式水質監測站
● 戶外小屋水質監測站
●一體化機櫃水質監測站
● 多通道水質自動化實驗室
● 智慧採樣終端
● eDNA監測系統
● 光學顯微鏡
● PCR分析儀